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 农村学生宁可打工不上三本

时间:2013-06-07 09:02:02  来源:新华网  作者:风中的自由  字体:

2013年高考即将举行。然而,并非所有高三应届生都将参与到这场规模达到912万人的大型考试中,许多人在没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。据教育专家测算,今年大约有100万应届生不参加高考。

  弃考人数或以每年接近10万人速度增加

  有人说,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。然而,早在2009年,湖北省就对外公布,当年有2.6万名学生弃考。同一年,重庆市也有上万名学生没有出现在考场中。

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,2010年,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,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。近年,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,今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。

 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这一说法表示支持。他说,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,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。

  记者调查发现,在北京、上海等大中城市,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之后选择出国留学,不再走高考的“独木桥”,客观上减少了高考报名人数。“高中毕业出国的学生每年都以超过20%的速度在增长。”涂攀说,“以前很多学生都是毕业之后才做决定,现在大多高一高二就开始准备,一毕业就出国了。”他说。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。贵阳姑娘悦悦在高考前突然选择休学,她说:“我觉得我考不上大学,就算考上了,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。不如趁年轻有资本,先就业算了。

  “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,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;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,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。”熊丙奇说,“这80多万名学生中,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。”

  严峻就业形势让考生止步

  大批学生为何放弃高考?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,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,让上大学的“里程碑”意义减弱、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,是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高考的主要原因。“农村孩子能读重点大学的仍是少数。很多孩子好不容易考上‘二本’‘三本’,就业却非常困难。”贵州省大方县六龙镇中学副校长李红认为,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大学生就业形势,给农村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。一些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,在私营企业每个月也能挣到两三千元,这更促使许多学生放弃高考。他说:“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给高考做‘减法’,一边是收入不错给打工做‘加法’。两者一起作用,让高考作为农村孩子上升渠道的优势地位被弱化。”

  此外,一些高校学费昂贵而就业效果不佳,也让一些有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打了退堂鼓。储朝晖说,一些“三本”和高职院校的学费动辄一两万元,农村学生考上了,家里也难以负担;就算咬牙上了大学,毕业了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,产出率太低。这也导致了许多农村学生宁可打工也不上“三本”院校。

  一些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和家长告诉记者,弃考的理由也是为了就业。北京市民刘芝介绍,女儿刚上初中时,家里就决定让她今年高中毕业之后出国读书。她说:“我们希望她能得到更前沿的教育。这样,无论她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就业,都更有竞争力。”

  学生弃考量上升高校应当反思

  “学生弃考量上升,高校应当反思。”储朝晖说,学生弃考,是因为高校难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。他认为,当前,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越拉越大,导致学与用脱节、白领培养模式与蓝领需求相脱节。高校应当转型发展,加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,加强专业化程度,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,而不能再满足于关上大门办学。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,储朝晖和熊丙奇等人认为,教育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教育、技能培训等方式,给学生成才多元选择,让他们不用上大学也能成才,从而打通上升渠道。熊丙奇说:“不仅要让他们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,更要让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得到认可。” (新华社)

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checkedbycsshelper="true"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window.HLBath=1; </script>
>更多相关文章
网友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钢城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 - 工作人员公示
权威综合法治类门户  民生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Powered by EmpireCMS7.8  © 2002-2018 EmpireSoft Inc.